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压力,但在这段时间里,纽约市却迎来了一个文化奇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简称MoMA)的落成。自成立以来,MoMA就一直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中心之一,是艺术爱好者们必去的朝圣地。其中,1939年建成的建筑,更是由当时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设计,成为了MoMA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菲利普·约翰逊:一位建筑领域的多面手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生于1906年,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建筑师、设计师和作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崛起,并很快成为美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与密斯·凡德罗等著名建筑师同属于国际风格派别。除了建筑设计之外,约翰逊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方面也有所涉猎;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评论家和撰稿人,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的文章,并出版过多本建筑专著。
1925年,约翰逊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随后又赴欧洲游历。他在那里受到了包豪斯风格的影响,开始尝试将现代主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回国后,他加入了一家纽约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并逐渐崭露头角。直至1932年,在著名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帮助下,约翰逊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菲利普·约翰逊与MoMA结缘
尽管约翰逊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已小有名气,但真正让他与MoMA结缘的契机出现在1938年。这一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现代设计”的展览,邀请了包括约翰逊在内的多位建筑师、设计师参展。展览大获成功,引起了公众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兴趣和关注。
然而,在这场成功的背后,却暗藏了一些波折与争议。当时MoMA的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 Jr.)为了保持博物馆在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决定举办一场“现代艺术建筑”的竞赛来选拔未来的建筑作品。参赛者被要求提交一份针对MoMA新馆的设计方案,并承诺将选用获胜者的方案建造新的美术馆。
巴尔与约翰逊之间的交情和合作,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巴尔鼓励和支持了约翰逊的职业生涯,而约翰逊则为巴尔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他们共同策划了许多重要的展览项目,在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巴尔还是坚持让参赛者们公平竞争,并在1937年发出了邀请函。
然而,就在竞赛接近尾声时,一位名叫路易·康(Louis Kahn)的建筑师提出了抗议。他认为这样的比赛违反了公正原则,因为它限制了建筑师自由创作的空间和可能性。他指出,许多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都是基于个人的直觉和灵感完成的,而不是通过公开竞争产生的结果。
巴尔在听取了路易·康的意见后,开始反思这一做法是否真的符合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取消原定比赛,并邀请约翰逊亲自参与设计MoMA新馆。这样不仅避免了争议和不公,还确保了最佳设计方案能够诞生。
最终,约翰逊与阿尔弗雷德·巴尔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MoMA新馆的设计工作。1938年7月25日,菲利普·约翰逊被正式聘请为MoMA首席建筑师;而在这座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他也与巴尔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设计风格与理念
在设计MoMA新馆的过程中,约翰逊充分展现了其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和创新。这座建筑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形式语言、大块面的玻璃幕墙以及钢结构等现代派元素;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传统古典主义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空间体验。
MoMA新馆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平面图,由多个不同功能区组成。入口处设有一个宽敞的大厅,两侧分别是展览区域和办公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约翰逊在建筑的南侧设计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使得室内光线充沛;同时,在北侧则设置了遮阳百叶来调节阳光进入的程度。
此外,建筑师还在屋顶设置了一个观景台,并通过螺旋楼梯与入口大厅相连。这个独特的设计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曼哈顿天际线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MoMA新馆的一大亮点之一。
除了外观造型之外,约翰逊还特别注意到了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性。为了保持良好的采光条件并确保各个展览区域之间的清晰可见性,他使用了半透明材料(如磨砂玻璃)作为隔断;此外,他还为访客们提供了一系列便利设施,包括休息区、洗手间以及咖啡厅等。
结语
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MoMA新馆不仅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20世纪艺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既体现了建筑师对功能性和美学之间微妙平衡的理解,也展示了不同风格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在这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中,最终促成了一个伟大作品的成功诞生。
直至今日,MoMA新馆仍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们前来参观、学习,并从中汲取灵感。而约翰逊的设计理念和精神也将继续激励新一代建筑师们不断探索和突破自我边界,在未来创造出更多令人赞叹的建筑奇迹。